dǐng
鼎是什么意思的图片
12
半包围
HNDN

笔顺

鼎的笔顺

书写要领


鼎的意思

1. 古代煮东西的炊具,多为圆腹三足两耳,也有方形四足两耳的。现在发现的铜鼎是由陶鼎发展而成的,在商周时期曾被贵族作为权力和等级的标志。

例句:

这件出土的铜鼎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侵蚀,但依旧保存完好,其上斑驳的绿锈仿佛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。
那座古老的宅院里,摆放着几件世代相传的钟鼎,每一件都镌刻着家族的历史与荣耀。

鼎的意思

2. 〈书〉借指王位、帝业。

例句:

自古以来,定鼎中原便被视为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,象征着政权的稳固与国家的繁荣。
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,他终于凭借卓越的能力和非凡的成就,成功问鼎行业巅峰。

鼎的意思

3. 〈书〉大。

近义词:

例句:

这次我能摆脱困境,全靠张先生仗义疏财,鼎力帮助。
多亏了朋友的鼎力支持,我才能这么快的走出来。

鼎的意思

4. 〈方〉锅。

近义词:

例句:

为了准备明天的野餐,我特意买了一个便携式的小铝鼎,方便在户外煮食。
在传统的乡村厨房中,一口历经岁月洗礼的铁鼎不仅是烹饪的工具,更是家族传承的记忆。

鼎的意思

5. (Dǐng)姓。

鼎的意思

6. 〈书〉正当,正在。

例句:

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,就会繁荣鼎盛。
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‌‌。

含义解释

亦作“鐤”。亦作“鼑”。
古代炊器,又为盛熟牲之器。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。圆鼎两耳三足,方鼎两耳四足。盛行于商周。多用为宗庙的礼器和墓葬的明器。
古文寓意:
鼎簋十有二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周礼·秋官·掌客》》
若杀则特豚,载合升,离肺实于鼎。
——··《《仪礼·士冠礼》》
入鼎资过熟,加餐愁欲无。
——唐·杜甫·《《槐叶冷淘》诗》
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。
——清·曹雪芹·《《红楼梦》》
相传夏禹铸九鼎,历商至周,为传国的重器。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。
古文寓意:
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。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。对曰:“在德不在鼎……桀有昏德,鼎迁于商,载祀六百。商纣暴虐,鼎迁于周,德之休明,虽小,重也。其奸回昏乱,虽大,轻也。”
——春秋·左丘明·《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》
未几,宋鼎果移,此固天地之大数,亦有关於山川之气耳。
——明·郎瑛·《《七修类稿·天地三·天目山》》
贼子引狼输禹鼎,大军抗日渡金沙,铁树要开花。
——近现代·陈毅·《《赣南游击词》》
古时烹杀罪人的刑具。
古文寓意:
赴鼎非冤,诚知所处。
——西汉·司马迁·《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》
秦磨利刀斩李斯,齐烧沸鼎烹郦其。
——唐·白居易·《《咏史》》
炼丹煮药之器。
古文寓意:
其法以鈆满一鼎,按中为空,实以水银,盖封四际,烧为丹沙云。
——唐·韩愈·《《故太学士博士李君墓志铭》》
卦名之一。巽下离上。去故取新之象。
古文寓意:
鼎,元吉,亨。彖曰:鼎,象也。以木巽火,亨饪也。
——··《《易·鼎》》
革,去故也。鼎,取新也。
——··《《易·杂卦》》
引申为更新。参见“鼎新革故”。
古文寓意:
御政之首,鼎新革故。
——··《《参同契》》
配造物而相妩媚,争妍竞巧于鼎新革故之际。
——宋·李格非·《《〈洛阳名园记〉序》》
鼎革固天启,运兴匪人谋。
——唐·徐浩·《《谒禹庙》诗》
质文鼎革,沿习因成。
——隋·许善心·《《神雀颂》》
朝廷多故,须知鼎革天之数。
——明·徐复祚·《《投梭记·渡江》》
而且在那鼎革的时期,学校多是奉行故事。
——现代·郭沫若·《《我的学生时代》》
显赫,盛大。参见“鼎族”、“鼎貴”。
古文寓意:
诸君或世树忠贞,身荷宠爵,羽仪鼎族,书勋王府。
——南朝·梁元帝·《《讨侯景檄》》
捐之复短石显。兴曰:“显鼎贵,上信用之。今欲进,弟从我计,且与合意,即得入矣。”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贾捐之传》》
今州将鼎贵,且厚遇,逆之必不可,为之柰何?
——宋·蔡绦·《《铁围山丛谈》》
门风常有蕙兰馨,鼎族家传霸国名。
——唐·张辞·《《上盐城令述德》诗》
金陵鼎族,聚居横塘、查浦间,楼阁壮丽,天下莫比,至赵宋犹然。
——明·焦竑·《《焦氏笔乘·金陵旧事下》》
比喻三公、宰辅、重臣之位。
古文寓意:
公出自宗室,位登台鼎。
——南朝宋·范晔·《《后汉书·陈球传》》
辛卯则冯临胊为政,时负海内重望,自爱其鼎。
——明·沈德符·《《野获编·科场二·北场口语之多》》
孔光负衡据鼎,而仄媚董贤。
——南朝梁·刘勰·《《文心雕龙·程器》》
指地位和功名。
古文寓意:
〔世胄子弟〕非甚不肖,犹自爱其鼎。
——明·沈德符·《《野获编·礼部一·国初荫叙》》
当自爱其鼎,勿同乎流俗。
——清·严有禧·《《漱华随笔·忍庵先生》》
比喻三方并立之势。参见“鼎立”、“鼎足”。
古文寓意:
自君兄弟还,鼎立知有补。
——宋·苏轼·《《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》》
鼎立何瞿堪合传,平心未取薄黄巾。
——清·叶廷琯·《《鸥陂渔话·劫灰录李定国事》》
操军破,必北还。如此则荆吴之势彊,鼎足之形成矣。
——西晋·陈寿·《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》
参分天下,鼎足而居。
——西汉·司马迁·《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》
他这一败,关系大局,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,使蜀汉一蹶不振。
——现当代·孙犁·《《秀露集·耕堂读书记(一)》》
最,顶。参见“鼎能”。
古文寓意:
这两点怕不是鼎,那一块也欠十成。
——明·冯惟敏·《《仙子步蟾宫·十劣》曲》
量词。
古文寓意:
其有亲戚者,必遗之酒四石,肉四鼎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管子·轻重乙》》
那庙前路台上,原铸有铁𬬻一鼎。
——明··《《英烈传》》
副词。表示正在进行或正处于某种状态。相当于“正”、“正当”、“方”。参见“鼎盛”、“鼎來”。
古文寓意:
诸儒为之语曰:“无说《》,匡鼎来;匡说《》,解人颐。”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匡衡传》》
鼎来敝邑,甫次近郊,传闻使旌,适在州部,将亲盛德,尤激欢悰。
——宋·王安石·《《与张护戎启》》
允文(虞允文)再具捷奏,且言:“敌军鼎来,臣不当便引去。”
——清·毕沅·《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》》
天子春秋鼎盛,行义未过,德泽有加焉,犹尚如是。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贾谊传》》
皇太子春秋鼎盛,圣德日跻,废立之事,臣不敢闻。
——唐·李延寿·《《南史·孔靖传》》
陛下春秋鼎盛,诸症皆非所宜有。
——清·张廷玉等·《《明史·卢洪春传》》
姓。宋有鼎澧。见《奇姓通》。
古文寓意:
宋将鼎澧,兵马知监,死於金难。
——··《《奇姓通》》

组词

问AI百科
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鼎"相关的知识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