緇衣
网友科普
缁衣(zī yī),汉语词汇,原指古代用黑色帛制作的朝服,后泛指黑色衣物,亦为《诗经·郑风》篇名及僧尼服饰的称谓。该词最早见于《诗·郑风·缁衣》"缁衣之宜兮",毛传注为卿士朝服,在丧葬、祭祀等礼仪场合具有身份象征意义。《诗经·缁衣》主旨存两说:《诗序》称颂郑武公父子,郑玄注突出"好贤"主题。诗中通过妻子为丈夫改制缁衣的情节,体现其作为官员服饰的日常功用。汉代楚简《缁衣》的多次出土印证了该篇章在先秦时期的广泛传播。词义历经演变:先秦至汉唐确立礼制内涵,宋代拓展为佛徒服饰指代(如"缁衣之心"),明清文学中强化宗教象征意义,如《金莲记》"出世缁衣"的表述。其语义从最初朝服扩展至包含僧衣、出世符号等多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緇衣"相关的知识